西湖天堂原创文学网
小 说 诗 歌 散 文 杂 文 哲 理 策 文 推 荐 文集 留 言 论 坛
 您的位置>>西湖天堂原创文学网>>哲理>>略言“赋”
 

 
略言“赋”
文 / 淘气   2006-2-6 发表
 
常常被友人的‘诗赋’所惊叹,特别是今天被锡东刀客所写的一篇于山林川泽天地之《气赋》所感染,于是在感化力的作用下提笔作‘赋’。当提起笔来时才知道,自己再多那么点点‘赋’该多好。为了让自己也‘赋’一点,于是花时间走古搏今……
‘诗赋’其实是文学体栽的一种表达形式与结构。‘诗’它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出时代的生活,同时用‘诗歌’的形式来抒发人物的情感。在中国古代,常常把不合乐的称为诗,合乐的称为歌。不过到了现今我们习惯把它统称为诗歌。‘词’是一种文体名,用诗歌来表达的一种韵文形式,由五言诗、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,它起于唐代,盛于宋代。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,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,因此又叫长短句。有小令和慢词两种,一般分上下两阕。‘歌’也是诗体的一种。如《长恨歌》,歌行中展现了古乐诗融合一体的描绘,歌诗与乐谱的和谐,会让你更感诗歌赋予美的意境。
‘赋’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文体结构,盛行于汉魏六朝,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,通常用来写景叙事。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访访古,共赏‘赋’给予我们美的意境。‘赋’我们已经把它看成是一种文学体裁,它非常讲究韵律和格式,比较有名的有曹植的《洛神赋》为代表作,讲究的就是这种韵律与格式。‘赋’还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,属于韵文。汉初时期多为书写悲愤之情的‘骚体赋’,有贾谊《吊屈原赋》,枚乘《七发》等。在汉武帝时期多为歌功颂德的长篇‘大赋’,有司马相如的《子虚·上林赋》为凭,有班固的《两都赋》和杨雄的《甘泉赋》等为证。到了汉顺帝时期多为篇幅较小的抒情“小赋”,有张衡《二京赋》和蔡邕的《述行赋》等等。汉赋有四大家,以杨雄、司马相如、班固、张衡等为杰出之“赋”作。
一篇好的“赋”作会被渊源留传,而它的文体结构更会被后人所引用,学‘赋’而用之学‘赋’是富之。在皖南事变后,周恩来愤笔疾书“同室操戈,相煎何急”,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《七步诗》里的句子:“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”显然学而用之才不枉学之。赋者,富也!
指诗为赋,赋而言景!赋者,景也!有些诗赋,全篇不露丝毫情意,作者的思想感情完全附于景。初看起来句句写景,而实际上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,且看白居易《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》中诗句。
柳湖松岛莲花寺,晚动归桡出道场。
卢橘子低山雨重,栟榈叶战水风凉。
烟波淡荡摇空碧,楼殿参差倚夕阳。
到岸请君回首望,蓬莱宫在海中央。
全诗都是写景,诗人的思想感情始终含而不露。但诗人给我们展现的一幕幕湖光山色的图画,处处点染着诗人的喜悦之情。波光涟漪的柳湖,垂柳掩映的孤山,檐牙错落的建筑,加上夕阳晚照,红砖绿瓦,金光明灭,诗人离开朝廷,远避“牛李党争”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跃然赋予纸上。
诗以传情,赋而为意!赋者,情也!朱熹在《诗经传》中解释说:“赋者,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”,‘赋’就是陈述铺叙,乃直言之说。情与景,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,是构成意境的重要部分,“景乃诗之媒,情乃诗之胚”“孤不自成,两不相背”(谢榛语)。情因景生,景以情合,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,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,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,如杜甫的《登高》
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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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艰难苦恨繁双翼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这首诗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抒情,前景后情,融为一体。全诗气象雄浑,而感慨深沉;用意曲折,而一气流转。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,耳听清猿哀鸣,眼见飞鸟栖止不定,长江滚滚,落木萧萧,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。诗人把新愁旧恨,浓缩在后四句诗中,参差错落,一语百情。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,可知全诗情景融洽,不着痕迹。赋者,情也!
诗以传意,赋而意象!赋者,意念也!意念的组合称为意象,意象的汇集是意念的综合体现,如毛泽东的《沁园春·长沙》中描绘的湘江秋景图中“万山”、“层林”、“漫江”、“百舸”、“鹰”、“鱼”等意象,就是由“万类霜天竞自由”这个意念,按“远——近——上——下”的空间顺序而组合形成。再有如舒婷《思念》第一节中提到:“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,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,一具独弦琴,拨动檐雨的念珠,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。”这四个意念并无时空上的联系,却从各个角度把抽象的思念之情具体化,使人想到思念的强烈而复杂,想到思念的纯真而茫然,想到难以诉说的孤寂,想到求而不得的痛苦。这就是一种比喻,“比者,以彼物比此物”,这就是‘赋’给予人物的内心独白。在这里又引发了一个‘比’字,“比”就是譬喻,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,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。“比”在楚辞中也很有特色,以花、鸟、香草比忠贞,以恶、禽、臭物比谗佞,比如《离骚》中“众女嫉余之蛾眉兮”一句里的“众女”比朝中小人,“蛾眉”比自己的高尚德行和才能。总之“赋”之结构所引咎的主题及内容,使诗文更增添了不少意境……
在《诗经》中,‘赋’、‘比’、‘兴’是主要的表现手法。我对这三个词倒是这样认为,所谓‘赋’指的就是铺陈的意思,对事物直接陈述,不用比喻。而‘比’就是比喻的意思,以彼物比此物。那么‘兴’在我看来就是联想的意思,触景生情后因物起兴。《诗经》中‘赋’、‘比’、‘兴’这三种艺术表现手法,给诗歌创作形象化了,对诗歌创作来说,产生意义是深远的……
再说说“汉赋”,汉赋是种新兴的特殊文体,讲究文辞的华美、词句的骈偶化影响而形成的骈文,对偶工巧,词藻绮丽,声调铿锵,用典博赡,是继汉赋之后的又一种“美文”,大盛于六朝,至初盛唐而流行不衰;但由于形式方面的要求太严,不利于自由活泼的表达,所以反对者渐起。中唐时期韩愈、柳宗元等先后倡导用先秦两汉散文取代骈文,北宋欧阳修、苏轼等继起后,为散文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。
唐宋古文赋在“五四”运动以前,一直被视为“文章典范”,明代的“唐宋派”古文,晚明的小品文,清代的“桐城派”古文,都是在继承唐宋古文的基础上求变求新的。应该说韩愈“五四运动”的“古文”是针对骈文而言的,它指的是古文散文,与我们所说的包括散文、辞赋、骈文等各种古代文章在内的“古文”不同。‘赋’虽然盛行于汗代,但其后仍有新的发展,晚唐杜牧的《阿房宫赋》、北宋欧阳修的《秋声赋》和苏轼的《赤壁赋》等,都是至今转诵的名篇。骈文虽然盛行于六朝,但其后仍不断有佳作出现,如王勃的《藤王阁序》,至今脍炙人口;就连反对骈文的韩愈,其名文《进学解》也深受骈文的影响。总之,古赋文章体式多样,各有优长,不宜偏言。不管怎么说,能学而用之,则然之!
 
2006/2/6 1:09:26 发表 | 责任编辑:淘气
本文共有评论 3 篇︱已被阅读过 658 次  查看本文的评论
 
您的名字:

评论主题:


您的评论:
 
西湖天堂